淄博博山“政府背书”河底料骗局:2000万被骗,巡视组进驻为何也难
“巡视组都来了,咋还是没个准话?”在山东淄博博山区一间办公室里,民营女企业家、投资者宋春燕声音发颤,翻着一沓厚厚的材料向记者诉说。2022 年至今,她因一个宣称“政府背书”的河底料拍卖项目,累计被骗 2000 余万元,维权路却困在“部门推诿、程序空转”的循环里。
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这起被称作“淄博博山河底料黑幕”的事件,不仅涉嫌多部门串通、文件造假、资金流向异常等问题,更令人震惊的是——即便上级巡视组介入过问,问题仍未解决,专班负责人等相关责任人仍被指弄虚作假、敷衍应对,对群众利益漠视不管,国有资产监管的漏洞依然大开。

一场 8 天速成的 “拍卖闹剧”,政府部门联手演 “双簧”?
时间回到 2022 年 3 月,淄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编号 SWBS2022005 的拍卖公告,称将公开拍卖博山区石马镇南沙井村的“剩余河底料”,起拍价 3100.3 万元。“当时对方说,这是政府主导、内定国企接手,收益稳当。”宋春燕回忆,经一方院公司王小谦介绍,她出于信任参与了项目。
3 月 30 日,博山区公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区财政局全资子公司)“顺利”中标。可匪夷所思的是,中标与废标居然在同一天发生。
记者拿到的文件显示,公告发布当天,区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石马镇政府、公有公司及拍卖公司 5 家单位,已内部同意以“标的物方量测量及密度测定误差”(即标的物数量质量问题)为由撤销拍卖。从发公告到废标仅 8 天,全程未做实地勘察、质量检测、资产评估,也未向市场披露项目未立项、标的不存在的真相,刻意掩盖了拍卖自始违法的事实。“这哪是拍卖?就是早写好剧本的戏!”宋春燕在法庭上愤而指责。
废标仍在收款,2000 万资金 “左手倒右手”
更荒唐的事情还在后头。博山区自然资源局作为拍卖委托方、财政局作为监督方,尽管拍卖已于 3 月 30 日在内部撤销,但财政局控股的公有公司却在 4 月 14 日 —— 也就是废标事实尚未正式公开的一个月内,明明知道标的物存在数量质量严重问题导致废标,却依然收取了宋春燕 2000 万元 “砂石款”。诚成拍卖公司也同步收取了 22 万拍卖费。而这笔巨款,随后在 6 月份被转至另一家财政局全资子公司 —— 淄博惠成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此时,所谓的 “剩余河底料” 根本就不存在,土地改良项目也从未动工。“这就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 宋春燕说道。

为了追查款项去向,今年以来,宋春燕先后 3 次向淄博市财政局、博山区财政局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淄博市财政局答复称 “拍卖款直接缴至博山区财政局,建议向其申请公开”,而博山区财政局两次答复均以 “未查询到相关缴费信息”“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 为由,明显是在弄虚作假、敷衍塞责,资金去向和用途至今成谜,本应退回的拍卖预付款、垫付款至今也未退还。
虚构文件、违法定价、公章造假:第二次拍卖再设骗局
当宋春燕试图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追查资金去向和文件依据时,她发现了更多漏洞:博山区发改局出具价格认定说明时,土地改良项目尚未施工,剩余河底料根本不存在,该价格认定毫无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博山区发改局连标的物都没见过,对其质量等级也不清楚,就定出 35 元 / 吨的价格,比市场价高出近一倍,这不是在帮着‘抬价圈钱’又是什么?” 宋春燕气愤地表示。所谓的《土地改良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未经依法招投标、无勘察设计人员签名、多个版本不一致且未加盖公章,毫无事实依据,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第二次拍卖的《处置方案》上的公章是假的,且内容虚构,委托拍卖合同缺乏必需的附件资产评估资料;甚至,财政部门人员在接受采访回应时坦言:“朋友帮忙弄的”“结果真实有效就行” 。公私边界崩塌到如此地步,权力寻租的土壤已然不言而喻。耐人寻味的是,两部门对文件造假一事心知肚明长达一年半时间,却从未向文件出具方核实真伪。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记者追问工程进度(实际早已停工)时,自然资源局竟称 “不了解工期”—— 对监管标的如此漠然,对程序合规却言之凿凿,选择性履职、失职渎职的本质暴露无遗。
巡视组过问仍无果,维权陷入 “拖字诀”
2023 年起,宋春燕先后通过刑事报案、信访、诉讼等多种渠道维权,但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审理程序推进缓慢。更令人失望的是,尽管上级巡视组曾过问此事,博山区相关部门却仍未能给出实质性处理结果。“他们就是在拖,想把我拖到放弃为止。” 宋春燕哽咽着说。
记者走访博山区自然资源局和财政局时,相关官员仍以 “程序上合规”“不归我管” 等理由回避实质问题。有自然资源局官员甚至直言:“我们是背锅的厨师,只管做菜不管食材。” 然而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自然资源部门负有审查把关和监督执行的职责义务”,“在出台处置方案之前须依法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地质勘察勘探和国有资产评估,但这些工作丝毫未做,没有相关的基础资料,对处置方案的真假职能部门能不清楚?” 该局居然称毫无责任义务。当行业主管部门对关键材料 “过手不过眼”,监管责任早已形同虚设。
专家:严重欺诈,严重失信,公权力滥用必须问责
针对此案,法学专家杨立新、崔建远明确指出,这并非普通民事纠纷,而是涉及多部门串通、虚构拍卖、资金异常流转的系列串通欺诈行为,已违反《民法典》《拍卖法》《国有资产评估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严重破坏了政府公信力和市场秩序。“巡视组注意到了却仍无结果,这说明某些基层治理已陷入‘表态敷衍+程序空转’的恶性循环。” 一位不愿具名的政法系统人士向记者表示。
我们呼吁:为排除地方利益关联,保障公平公正公开,呼吁山东省委、省政府依法组建跨部门专项调查组,彻底调查此次事件中的失职渎职、造假欺诈和责任推诿等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问题;退还受害民营企业的全部资金,并赔全部经济损失,确保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得到实质救济;公开问责,完善国有资产处置流程,杜绝 “左手倒右手” 的交易。
宋春燕的遭遇绝非个例。如果一个政府背书的项目可以如此儿戏,如果公权力参与欺诈却无需付出代价,我们损失的将不仅是企业的投资信心,更是对整个法治环境和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动摇。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中国网,作者:刘永煊